- 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长三角等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图为2025-08-04,G9508次列车从湖州东站开出,沪苏湖高铁正式通车。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要求“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切实抓好《决定》部署的贯彻落实”,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处理好部署和落实的关系”。这些重要论述为推动改革部署转化为改革成效提供了科学指引和重要遵循。
注重因地制宜,突出改革的精准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会《决定》作出的部署主要是从大的方面考虑的,很多举措是战略性、前瞻性、方向性的,落实中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情况复杂多样、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在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人才结构、生态环境等方面千差万别,因此推进改革不能“一刀切”,不能一个方案包打天下,不能搞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而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既要吃透“上情”,也要摸清“内情”“下情”“外情”,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找准自身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而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改革方案,切实提升改革的精准性、针对性。比如,《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在实践中,发展什么产业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实际情况,既遵循统一要求,又尊重发展的特殊性、差异性、多样性,防范一哄而上,防范盲目发展导致的同质化竞争问题,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从而实现生产力的精准化发展、精进式变革。
树立系统观念,增强改革的集成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谋划和推进改革,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全局观念,强化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分轻重缓急,更加注重系统集成。”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决定》将“坚持系统观念”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条重要原则。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实落地,必须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这就要求我们要从整体出发,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改革和党的建设改革相互配合、无缝衔接、融合联动。各部门、地域、行业要防止和克服本位主义,主动跳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少打小算盘,多打大算盘,自觉站在全局和大局的高度,算好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账、总账、长远账,在“既要、又要、还要”的多目标追求中激发改革“化学反应”。同时,要全面把握各领域改革之间以及各领域改革内部各方面、各环节、各要素之间的深层联系,深入分析改革各项内容和举措之间的关联性,既抓改革方案协同,也抓改革落实协同,更抓改革效果协同,促进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上下联动、条块结合、左右协同,避免出现“合成谬误”或“分解谬误”。
发扬斗争精神,强化改革的攻坚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以攻坚克难、迎难而上的政治勇气,直面矛盾问题不回避,铲除顽瘴痼疾不含糊,应对风险挑战不退缩,奋力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改革犹如滚石上山,越向深水区推进,触及的利益矛盾越复杂尖锐,动奶酪遇到的干扰越多、阻力越大。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涉及问题之多、领域之广、矛盾之深前所未有。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个别国家筑起“小院高墙”、鼓动“脱钩断链”,对中国进行各种打压遏制、围追堵截,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在这样的形势下,领导干部要发扬斗争精神,自觉增强改革攻坚克难的信心与决心,以“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的坚定与担当,勇挑最重的担子,啃下最难啃的骨头。
鼓励开拓创新,激发改革的创造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新领域新实践遇到的新问题,要充分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开拓创新,不断创造和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守正创新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把握、始终坚守的重大原则。守正,侧重的是方向、原则、精神;创新,突出的是理念、方法、机制。各地各部门要灵活运用创新思维,把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创造性地抓好改革任务落实,确保党中央明确的改革原则不动摇、改革方向不偏离、改革任务不落空、改革要求不打折,又鼓励首创性、差异化的创新探索,善于打破思维定式、跳出路径依赖,根据实践需要和形势发展变化提出新的改革举措,在落实中进一步探索、在探索中创造性落实。另一方面,要鼓励先行先试,对已经确定必须取得突破但一时还没有实践经验的改革,支持地方基层解放思想、试点探索,取得经验、看准了再推开,对那些已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及时总结经验、复制推广、巩固提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图为2025-08-04,在第六届浙江国际智慧交通产业博览会航空产业(低空经济)馆展出的全球首款吨级超级混动货运无人机。
强化跟踪问效,提高改革的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健全责任明晰、链条完整、环环相扣的工作机制,强化跟踪问效,推动改革举措落实落细落到位。”跟踪问效是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所部署改革任务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作为对改革政策实施过程持续监督和评估的机制,跟踪问效是确保改革改有所进、改有所成的关键举措。要压实改革主体责任,建立健全重大改革举措的任务分工落实机制,逐一厘清牵头单位、参与单位、责任事项、完成形式、时限要求和责任主体,做到事责对应、各就其位,形成从改革方案设计、改革组织实施,到改革统筹协调、改革推进督办,再到改革效果评估、改革方案优化全链条都有利于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在此基础上,强化任务督促落实,进一步完善改革督察制度、信息反馈制度、情况通报制度、重大责任追究制度等闭环式监督体系,把重大改革落实情况纳入监督检查和巡视巡察内容,重点瞄准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大、改革落实难度大、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大的问题,持续开展专项督查、全面督查、综合督查,在督任务、督进度、督成效的同时察认识、察责任、察作风,以真督实察的“回头看”“回马枪”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棋眼”“棋子”精准落位,确保各项改革任务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保持历史耐心,把握改革的渐进性
改革,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有耐心,有历史的耐心。”保持历史耐心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内在品格,是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政治优势和一贯的优良传统,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历史地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党代会、中央全会、中央深改委(领导小组)会议部署的改革举措,很好地实现了改革任务的梯次接续、前后衔接、纵深推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一方面,要马不停蹄、只争朝夕,对标对表到2029年要完成《决定》提出的各项改革任务,倒排时间、挂图作战、压茬推进,对当前反映最为集中、最为迫切、需要打攻坚战的抓紧改,立说立行、紧抓快办,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全力以赴跑出抓改革落实的加速度。另一方面,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发扬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坚韧不拔,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襟和境界,一张蓝图绘到底,一锤接着一锤敲,以打持久战的“历史耐心”徐图之。
(来源:《旗帜》2025年第5期;作者系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 编辑:孙丽 送签:钟鸣 签发:林燕 )
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旗帜杂志社版权所有 人民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承建 版权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京ICP备18060497号-1,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249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5,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067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4068010
